Wednesday, March 12, 2014

人生探索欄號外          互倚卻互累

上週提到被精神病學與心理輔導學看為是病態的一種不健康關係(co-dependence),因篇幅所限沒法多作解釋。對這病態認識比我多的朋友提出既然沒有足夠篇幅,不提及這病態會更好,卻幫助我決定本週要跟大家作進一步探討。我不是心理輔導員,更非專家,卻在過去牧養教會的歲月,探訪曾來教會的朋友及會友時遇上這種案例。是多年前的事,當時被現在視為心理病的關係尚未有病名。其實這病的定義至今未有公認界線,中文譯名既多且亂,但對接觸面寬的傳道人或牧師,若一種關係異常,不難察覺。本欄曾評論有些心理問題被加上病名便視為找到答案,可是離開能對症下藥,或設計治療方案之途仍很遙遠。若身體器官功能也因個人體質差異而影響治療方案(高明的中醫開處方時,把氣候季節及病人心理狀態都放在考慮之列),心理問題自然因其複雜性更大而不易歸類處理,這病也不例外。為寫本文,我上網查資料時發現各有關行業,如輔導,社工,教牧及精神病醫師,對此意見不一,為了方便界定探討層面,姑且另求譯法以作文題。

先放下上週提到有經濟學者認為中美財經關係有這種既微妙又不健康的狀態,及我把它扯到俄國及美國總統的關係上(也影射主流媒體與總統有類同關係)。文題所界定的不健康關係,是對患此病的人有多一點觀察者都不難感受到的。可是基於身在其中的雙方似乎在這異常關係中也有一些收益,旁觀而又關心雙方(或只是其中一方)的人,往往不敢輕下判語或堅持其中被認為是較剛強的一方揮慧劍。大家既明白人有群居的需要及互助的關係,互聯網上各種社會網絡使不少人有成百上千的朋友,不過是泛泛之交,再加上人際關係在不斷變形,缺乏清晰的界線,使更多人容易陷在文題的困境中,在上位有權勢者也免不了這陷阱,使關心者徒然焦急。

人之相知既是貴相知心,氣味相投或情投意合都對人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當有一方面有缺欠而另一方面自以為可以補足,並且從而得到在別人身上得不到的滿足感時,便會陷入這互倚卻互累的圈套中而不自知,即使知道也不願意或不能自拔了。這情況和其他病態都有程度深淺之分,患病時日長久之別,發病率有多頻密卻不能一概而論。起初可能只是在處理某一些特殊狀態上才有這種關係,若沒有天時地利可能會胎死腹中,但遇到類同情況出現,可以死灰復燃,甚至一發不可收拾,使關心他們心理陷於不健康狀態的親友們都束手無策。真能徹底幫助陷溺者的方案只有一個:認真讀聖經,明白自我的價值來自創造我們的主宰,讓聖經的教導去引領我們處理一切人際關係。


周達恆 2014/3/12